黑眼圈 Banner 1

黑眼圈複合療程

黑眼圈並非單一成因造成,可能源自血管滯留、色素沉澱、眼下凹陷等多重因素。單一療程往往無法全面改善,因此透過複合式治療,結合針劑、光電與醫學保養,可針對不同成因精準調理,有效淡化暗沉、改善凹陷,恢復明亮有神的眼神。

Ff3aece0dbea431dbc39ccb1ddd6c199

黑眼圈自古以來就困擾著人類,據說連埃及豔后也因為想遮蓋黑眼圈,才催生出經典的「煙燻妝」風潮。雖然歷史悠久,但黑眼圈至今仍讓人束手無策,特別是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,導致眼周提早老化,使黑眼圈問題越來越普遍,也更受到重視。

最令人煩惱的,就是讓人看起來「很累」。即使實際睡得很好,臉上仍可能因黑眼圈而顯得氣色差、疲憊無神。因此許多人嘗試用化妝遮蓋,甚至尋求醫美方式改善。廣義來說,黑眼圈是指從下眼瞼到眼眶骨範圍出現的暗沉區域,其成因並不單一,而是複雜的結構與循環問題交織而成。

簡單來說,這肇因於眼周組織的不健康所致。廣義的眼周組織不健康包涵了循環不健康及組織的不健康,簡而言之即是微循環的阻滯,微循環有靜脈循環、動脈循環及淋巴循環這三類。而組織的不健康則意涵著組織的萎縮、缺損、以及處於不適當的張力及壓力之下。若嚴重的話,久了會造成深層的色素沈澱,到最後要用雷射來去除色素,這樣就麻煩得多了。

6df72e889e1f40fc8b124d92dfcc1f4d

造成黑眼圈的根本原因,是眼周組織的健康失衡。其中包括:

  • 皮膚過薄
    隨著年齡增長,眼周皮膚會因膠原蛋白與脂肪流失而變得更薄,底下的血管更容易顯現,造成暗沉陰影。
  • 色素沉澱
    日曬、發炎反應、異位性皮膚炎,甚至家族遺傳都可能導致色素堆積。亞洲人與深膚色族群較常見此類色素型黑眼圈。
  • 血管型暗沉
    如過敏性鼻炎、慢性鼻塞或鼻竇炎,會讓眼周靜脈循環不良,導致血管擴張與淤血,使眼周顏色加深。
  • 暫時性血液滯留
    睡眠不足、哭泣、水分滯留(如鹽分攝取過多、生理期、水腫或懷孕末期)也會讓眼周血管變得明顯,使黑眼圈加劇。
  • 表皮粗糙或摩擦傷害
    異位性皮膚炎、過度揉眼或使用不當保養品,可能導致眼周表皮變厚、粗糙、暗沉,進而形成黑眼圈。

黑眼圈三種類型

黑眼圈的成因並非單一問題,而是由多種因素交錯造成,臨床上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:色素型、血管型與結構型

1. 色素型黑眼圈

常見於亞洲或中東人種,與天生膚色、家族遺傳有關,也可能因長期日曬、慢性皮膚發炎或過度摩擦而導致黑色素沉積,使眼下肌膚呈現棕色或暗褐色,外觀黯沉無光。

2. 血管型黑眼圈

血管型黑眼圈的主要成因是眼周血液循環不良。當血液中的帶氧紅血球無法順利輸送至眼部組織時,會導致局部缺氧、靜脈鬱積,使眼下肌膚出現藍紫、紅藍或烏青色的暗沉感,特別是內眼角偏紅藍、外側偏藍紫,外觀看起來疲憊、沒有精神。

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包括:

  • 有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慢性鼻竇炎等問題者

  • 經常熬夜、用眼過度、睡眠品質差的人

  • 長期處於高眼壓或水腫體質(如攝鹽過多、愛喝飲料、不易代謝者)

根據台灣統計,1985年兒童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僅約7.8%,到了2007年已升至50%,如今更有超過一半的孩童受到影響,也間接讓黑眼圈成為現代人越來越常見的困擾。

此外,生活中的暫時性循環阻滯也會讓血管型黑眼圈浮現,例如大哭一場、失眠、水腫、吃太鹹、熬夜,甚至女性在月經來潮、懷孕或更年期間,因荷爾蒙與水分代謝改變,也容易讓眼周出現明顯暗沉。雖然雷射對某些微血管增生有改善效果,但因眼周皮膚薄、結構複雜,治療需特別謹慎。因此,預防勝於治療,從年輕時就注意用眼習慣、規律作息與過敏控制,才是長久對抗血管型黑眼圈的關鍵。

黑眼圈 01

3. 結構型黑眼圈

其實是種「假性黑眼圈」,看起來暗沉的原因並非色素或血管本身,而是來自眼周立體結構的陰影。當下眼瞼出現明顯的淚溝、眼袋或臥蠶凸起,或是蘋果肌流失、眼眶骨凹陷時,就會在眼下形成一道自然的陰影,讓整體眼周看起來更凹、更黑。

常見治療方式建議:

  • 臥蠶過大 → 可考慮肉毒桿菌注射放鬆肌肉

  • 淚溝明顯 → 注射填充物改善(需避免過度導致「毛毛蟲」現象)

  • 眼袋過大 → 視情況選擇眼袋內開或外開手術

  • 眼眶骨凹陷 → 一般不建議積極治療,建議以化妝遮掩為主

  • 眼部細紋 → 動態紋使用肉毒改善,靜態紋可少量填充物輔助

■ 混和型黑眼圈

由於三種類型可能單獨存在,也常常交錯重疊,最常見的為綜合色素型與血管型之黑眼圈!因此治療黑眼圈時必須精準判斷成因,才能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,達到自然、有效的改善效果。

黑眼圈類型對照表

黑眼圈類型 特徵 成因
色素型 呈現深淺不一的咖啡色,
常伴隨膚色不均
先天遺傳或後天色素沉著造成,如膚色較深、長期日曬、揉眼、
化妝方式錯誤、慢性刺激等導致黑色素堆積,使眼周暗沉發黑
血管型 顏色偏紅藍,疲勞時加重,
嚴重時呈現烏青色
常見於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膚炎,或是睡眠不足、熬夜、用眼過度導致靜脈鬱血。血液循環不良讓含氧不足的血液堆積眼周,形成青藍色暗沉
結構型 眼袋或淚溝明顯,呈現陰影 因眼袋、淚溝、眼眶骨凹陷或蘋果肌流失造成光影落差,看起來像黑眼圈。
多與老化、乾燥、眼輪肌鬆弛、脂肪突出等有關
混合型 混合紅、藍、棕色調,
顏色不均且範圍廣
同時具備色素型與血管型特徵,或合併結構型問題。
例如色素沉澱加上血液循環不良,或眼袋/淚溝凹陷加上其他型態黑眼圈

黑眼圈有哪些解決方式?

一、雷射療程

適用對象

以色素型黑眼圈為主,對於膚色暗沉、色素沈澱者效果較佳。

治療原理

  • 利用雷射的光熱分離效應,溫和加熱不同管徑的血管,使血紅素凝固、毛細血管閉合,達到淡化黑眼圈的效果。

  • 刺激眼周新陳代謝、促進血液循環,也可淡化眼袋。

  • 全程無須麻醉,術後照護得宜效果持久。

注意事項

  1. 治療前卸妝清潔乾淨,不留殘妝。

  2. 療程中保護眼睛避免灼傷。

  3. 術後未結痂前避免碰水與辛辣刺激食物。

  4. 忌飲咖啡與可樂,勿強行剝除結痂。

  5. 保持睡眠充足,做好保濕與防曬。

  6. 術後可搭配按摩,促進循環效果更好。

療程優勢

  • 安全性高、非侵入式、不影響正常作息

  • 可刺激膠原蛋白增生,肌膚不鬆弛

  • 改善眼周色素及循環問題

雷射改善色素型黑眼圈本院案例 

雷射 01
雷射 02

二、微整療程

適用對象

結構型黑眼圈,如淚溝、凹陷型暗影造成的黑眼圈。

治療方式

  • 使用玻尿酸、伊蓮絲等針劑注射於淚溝部位,填補凹陷,減少陰影造成的暗沉視覺

  • 微整屬效果顯著、恢復期短的方式

注意事項

  1. 哺乳中、蟹足腫體質、對藥劑過敏者不建議施打

  2. 注射前避免服用阿斯匹靈、銀杏、人蔘等抗凝血物

  3. 注射後可能出現輕微紅腫或暫時性不適,可冰敷

  4. 一週內避免果酸保養、劇烈活動與戴蛙鏡等壓迫

  5. 禁止飲酒,並依醫囑使用抗生素藥膏或止痛藥

微整改善淚溝型黑眼圈本院案例 

微整 01
微整 02
微整 03
微整 04

三、手術療程

適用對象

結構型黑眼圈與眼袋明顯者,合併蘋果肌凹陷者。

治療方式:眼袋脂肪移位手術

  • 將原本凸出的眼袋脂肪轉移填補至下眼眶凹陷(如淚溝)

  • 改善眼袋、黑眼圈、淚溝與蘋果肌問題

  • 採結膜內切口,術後無明顯疤痕

相較傳統手術優點

  • 不切除脂肪,避免眼眶凹陷與皺紋增加

  • 術後恢復自然、安全性高、副作用少

手術改善結構型黑眼圈本院案例 

手術 01
手術 02
手術 03
手術 04

四、美容療程

適用對象

輕度血管型、色素型或生活作息不佳造成的黑眼圈。

常見方法

  1. 濕敷與冷熱敷:改善眼周循環、消腫

  2. 眼部按摩: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,舒緩疲勞

  3. 果酸換膚:去除老廢角質、刺激膠原蛋白,對色素型效果佳

  4. 美白導入(維他命C):促進細胞代謝,改善暗沉與水腫

※ 注意事項:果酸與導入操作須小心,避免刺激眼周細嫩肌膚

熱導改善血管型黑眼圈本院案例

美容 01
PERFECTION PLASTIC SURGERY CLINIC
  • 健全所使用之術前術後照片,均獲得當事人同意刊登分享,並簽屬肖像權,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。
  • 以上內容僅作為醫療資訊之分享介紹,僅供參考,欲了解體質條件與預期效果是否相符,請先安排與醫師諮詢溝通。
  • 健全提醒您,任何手術與療程均可能產生輕重不等的副作用,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異,實際狀況以醫師親自診斷評估為主。
  • 本宣傳由合格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執行具低侵入性醫療技術示「改善」身體外觀,而非以治療疾病為目的,符合衛署醫字第0980264150號製作公告。
  • 本宣傳依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審署字0900262180號、衛部審字第1031626939辦理,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使用(off-label use),執行醫師應確實告知使用原因及可能造成的風險,並取得病患同意後使用,故本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診斷;有關適應症、禁忌症等副作用問題,醫師將依個案說明。
  • 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,本資訊無法替代醫師親自問診,任何療程效果與風險均應以醫師親自診斷為主。

影音分享

美麗見證

“曼陀”矽膠填充義乳,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:衛署醫器輸字第019462號。
俗稱「曼陀女王波/女王波」,為排版篇幅有限,內文皆使用俗稱代替全名

F53066c471704d6ea468f62a8d4c6c31

台北院所

02-27018018

新竹院所

03-5502887

台中院所

04-23293657

台南旗艦

06-2137799

台南總院

06-2995356